变色沙蜥

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  Strauch
   

  32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部无突起的鳞丛或棱鳞。四肢和胸鳞上有不明显的弱棱。有腋斑。
形态 成蜥头体长41-58mm,尾长55-70mm。头长圆形,宽度略大于长。吻圆稍尖,吻鳞较大,鼻鳞2-4枚,鼻孔朝向前侧方,鼻间鳞2-4枚,鼻孔间距大于鼻孔至眼前褶长度的二分之一。头部背面的鳞片平滑,前额鳞和顶鳞较大,有时有2-3枚大形的枕鳞,眶上鳞略为突起而小。鼻鳞与第一枚上睫鳞之间有鳞片3-4枚。上睫鳞8-9枚,前面5, 6枚平扁形,覆瓦状排列。上、下眼睑被粒鳞,中间部分的上睑缘鳞游缘平齐或稍内凹,两端的鳞片及下睑缘鳞游离缘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上唇鳞(13、14) 15-18枚,游离缘呈缺刻状;下唇鳞11-15枚。颏鳞大,约为下唇鳞的2倍,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36-52枚。
体平扁而宽阔,颈侧褶和体侧褶发达。脊鳞大,往两侧逐渐变小,鳞端尖出上翘。胸部和前腹部的鳞片平滑或带弱棱。四肢背面均被棱鳞,大小与脊鳞相仿,上臂腹面和胫部外侧被棱鳞;前肢贴体前伸时中间3指超过吻端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长而弯。雌蜥后肢贴体前伸时趾端到达颞部,雄蜥则达眼的后缘,趾长顺序4-3-2-5-1,第III、第IV 趾外侧栉缘发达,内侧之栉甚小,爪尖利,第V趾爪最长尾甚平扁,前半部的覆鳞光滑,后半部的背、腹面被棱鳞。
背部灰土黄色或铅灰色,色纹变异极大。眼的前缘之间有一深色横纹,眼的后缘之间有一对长圆形斑,枕部中央有一较短的纵斑。沿脊背部有2-5对互相对称的暗斑,并杂有黄白色圆点及细纹;尾背有6-8条镶以褐边的横行黄斑。河西走廊西部的蜥体背部前后各有一横带,与腰侧纵纹相联呈长方形图案;有的背纹则为前、后排列的环纹或全由细碎的短纹构成;而内蒙古北部二连地区还发现了背面全为黑色的黑化个体,与腹面的黄白色明显分界。雄蜥的颊、胸、腹部常有黑色斑点。四肢背面也有暗斑及横纹。有腋斑。尾上有深色横纹6-9条,腹面有黑色半环,与白色相间,尾梢黑色。
幼蜥后肢比例长,贴体前伸时掌部超越吻端。尾下鲜黄色,与黑环彼此交错相间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栖于干旱的荒漠、半荒漠,以及与干草原交界的边缘地区,是荒漠草原地带中的典型优势蜥种,数量多而遍及西北诸省。分布区的东部与草原沙蜥混居,西部同荒漠沙蜥(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)、叶城沙蜥(Phrynocephalus axillaris),隐耳漠虎(Alsophylax pipiens )、长裸趾虎(Cyrtodactylus elongatus)等同栖。
变色沙蜥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出蛰期为3月中旬,但在内蒙古阴山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(二连)则于4月初开始破土而出,最早可在4月2日(1973)看到该蜥外出活动,此时因风寒低温常甸旬在枯萎的灌丛下,行动极其缓慢,仅于中午气温升高后才增加活动强度。4月中旬出蛰结束,变色沙蜥在地面的数量骤增,密度最高的生境可达400尾/公顷。
初出蛰的沙蜥夜间仍回原洞栖身,但已不再潜入洞底过夜,而是在温度略高(约11oC)的洞道上部歇息。俟后即另挖新洞而居,原冬眠洞则被废弃不用而坍塌或掩埋。该蜥集群而分居,在风蚀沙丘的白刺丛下、沙地或丘坡上挖掘洞穴,洞穴的间距小,并未显示有巢区的领域性;洞口扁圆形,宽15-30mm,高约10mm; 4-7月的洞道短浅,平直或斜下甚少弯曲,末端无明显膨大,全长平均为246-273mm,几8月份渐次增长至308-336mm,距离地表不超过250mm。沙蜥的出洞活动时间,因季节变化而有明显不同,通常夏天外出的时间早于春秋两季,活动频率主要随日照或辐射强度及环境温度的提高有所增强,然其活动的最适气温为20-2590,最适地温为33-42°C,而晚春午后14时和夏季12-15时为其活动低潮。
根据蜥胃分析发现,该蜥在阴山北部主要由地面敌吃蚂蚁为食,几占全部食源的90%以上;在鄂尔多斯高原吃鞘翅目的各种金龟甲、吉丁虫、鳞翅目的幼虫、蜘蛛,以及植物的嫩叶;在甘肃河西走廊则以蝗蝻、蚂蚁、小蜂、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为食。一般情况下,沙蜥的活动高潮与胃含物曲线的高峰基本相应,表明其活动除受自然条件的无机因子制约外,也与积极捕食有关。耐饥力强,在人工低温控制下被绝食了273天仍未致死。
5月份进入繁殖期,母蜥于6月在浅凹的沙坑内产卵2-3(4),卵呈黄白色,卵径13.4(13.0-14.2)mm*8.2(7.5-8.5)mm,平均重0.54(0.52-0.56)g,藉日光的热量自然孵化。幼蜥在7月初大批外出,肛孔至尾后部鲜黄色,与黑环相间,黄色保持到性成熟时始消退而转为白色。
10月上旬,沙蜥在不断挖深洞道的同时,相继人土堵洞,在冻土层(1000-1250mm)内进行冬眠;越冬洞的洞道平均长747( 600-1400)mm, 深607(440—1200)mm,洞内常见单尾或2-6尾沙蜥集群蛰眠。

生境信息

栖于干旱的荒漠、半荒漠,以及与干草原交界的边缘地区,是荒漠草原地带中的典型优势蜥种,数量多而遍及西北诸省。分布区的东部与草原沙蜥混居,西部同荒漠沙蜥(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)、叶城沙蜥(Phrynocephalus axillaris),隐耳漠虎(Alsophylax pipiens )、长裸趾虎(Cyrtodactylus elongatus)等同栖。
变色沙蜥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出蛰期为3月中旬,但在内蒙古阴山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(二连)则于4月初开始破土而出,最早可在4月2日(1973)看到该蜥外出活动,此时因风寒低温常甸旬在枯萎的灌丛下,行动极其缓慢,仅于中午气温升高后才增加活动强度。4月中旬出蛰结束,变色沙蜥在地面的数量骤增,密度最高的生境可达400尾/公顷。
初出蛰的沙蜥夜间仍回原洞栖身,但已不再潜入洞底过夜,而是在温度略高(约11oC)的洞道上部歇息。俟后即另挖新洞而居,原冬眠洞则被废弃不用而坍塌或掩埋。该蜥集群而分居,在风蚀沙丘的白刺丛下、沙地或丘坡上挖掘洞穴,洞穴的间距小,并未显示有巢区的领域性;洞口扁圆形,宽15-30mm,高约10mm; 4-7月的洞道短浅,平直或斜下甚少弯曲,末端无明显膨大,全长平均为246-273mm,几8月份渐次增长至308-336mm,距离地表不超过250mm。沙蜥的出洞活动时间,因季节变化而有明显不同,通常夏天外出的时间早于春秋两季,活动频率主要随日照或辐射强度及环境温度的提高有所增强,然其活动的最适气温为20-2590,最适地温为33-42°C,而晚春午后14时和夏季12-15时为其活动低潮。
根据蜥胃分析发现,该蜥在阴山北部主要由地面敌吃蚂蚁为食,几占全部食源的90%以上;在鄂尔多斯高原吃鞘翅目的各种金龟甲、吉丁虫、鳞翅目的幼虫、蜘蛛,以及植物的嫩叶;在甘肃河西走廊则以蝗蝻、蚂蚁、小蜂、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为食。一般情况下,沙蜥的活动高潮与胃含物曲线的高峰基本相应,表明其活动除受自然条件的无机因子制约外,也与积极捕食有关。耐饥力强,在人工低温控制下被绝食了273天仍未致死。

繁殖特征

5月份进入繁殖期,母蜥于6月在浅凹的沙坑内产卵2-3(4),卵呈黄白色,卵径13.4(13.0-14.2)mm*8.2(7.5-8.5)mm,平均重0.54(0.52-0.56)g,藉日光的热量自然孵化。幼蜥在7月初大批外出,肛孔至尾后部鲜黄色,与黑环相间,黄色保持到性成熟时始消退而转为白色。
10月上旬,沙蜥在不断挖深洞道的同时,相继人土堵洞,在冻土层(1000-1250mm)内进行冬眠;越冬洞的洞道平均长747( 600-1400)mm, 深607(440—1200)mm,洞内常见单尾或2-6尾沙蜥集群蛰眠。


国内分布

东起内蒙古集(宁)二(连)铁路沿线的荒漠草原,往西经乌兰察布草原、狼山北部、鄂尔多斯高原西部,并越过阿拉善盟的乌兰布和沙漠,进入甘肃河西走廊,分布到天山山脉北部地区。
内蒙古(苏尼特左旗、苏尼特右旗、正蓝旗、四子王旗、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、巴彦浩特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潮格旗、鄂托克旗、杭锦旗、贺兰山、阿拉善左旗)、新疆(霍城、哈密、准噶尔盆地、托克逊)、宁夏(平罗)。